M+貝聿銘展
- WineLover K
- 2024年7月2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對於香港的博物館場地,我個人喜歡的是位於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及沙田文化博物館。M+不是沒有去過,早前帶學生到M+外的公園拍攝習作,也頗欣賞,但展館的入場費很昂貴,除了草間彌生我有動搖過,暫時都未有想「俾錢去展覽」的慾望。然而最近知道M+有「貝聿銘:人生如建築」特展,於是決定豪一次。
自問對他的作品不太熟悉,只知道香港中銀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(多哈),幸運地我是到過多哈看他這個被喻為他離世前最後的傑作的博物館,其實記憶仍深刻。(反而很多朋友對他的認識是始於羅浮宮新翼)我常覺得閱覽一個人的生平,最好就是把他的一切都了解,由他未成名之時。。。。。。展覽中,的確由他的家族說起,包括他在廣州出生,到香港居住,移居上海及美國讀書等,很簡略去交代,重要是展覽中展出當時他在美國讀建築時的一些功課草圖,畢業論文的構思等。他曾經有幸跟Le Corbusier柯比意大師學藝,也在包浩斯跟當時其中一位創辦人交流,及後他在美國麻省建築學院畢業、哈佛建築系碩士畢業,學歷而言不容置疑。其實在論文時已經構思設計上海(還是蘇州)的博物館建築群。

早年的風格?我不敢班門弄斧,只敢說都是「很老正」的設計,但地貌結構的利用而言,我覺得非常不錯,看得出他的設計都是整體性的,有花園有空間,不局限於一個單一建築物,而且其實展覽中也提及他正式出身時正值美國的經濟差,他都勇於去接受一些平價公共房屋的設計,包括在美國一個區設計多元化的平價公屋,公屋中間有公園空間,每間屋也有落地玻璃窗,及後八十年代轉化為私人住宅,目前仍是尺價很高的地段。
看建築展我的經驗也不多,但是這個展覽令我對他的項目了解加深不少。重點不只放在很多美國的城市/博物館設計,當然還有爭議沒完沒了的羅浮宮。你問我,我最初也對這項目沒有好感,可是有誰會敢接手這個改建工程?我想。。。十年、二十年過去,新翼又融入了巴黎人的生活。

日本MIHO博物館、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,以及蘇州博物館,紀錄了他設計生涯的最後幾課。展覽當中談及這位大師也向近代的建築物料有所領悟,使用很多改良的建材如清水混凝土或是特別的玻璃幕牆。設計上加入幾何元素(其實貝聿銘早就使用幾何做設計),他的作品沒有全部都建成實物,展覽中亦有展示很多未完成的作品,只見草圖。畢竟,建築構思未必全部可以付諸實行,越是多讀這類書籍,就越理解這行業的規則。

開心的是。。。。。我覺得展覽是值回票價的($160港元可以吃一餐好)。我不常看設計/建築大師的展覽,不過,每次看都覺得獲益良多,本身特別喜歡的日本籍的建築師,看圖看設計看心路歷程,再看實物。。。覺得為之驚嘆。。。為什麼能夠想到完美的光影結構及功能性的空間?那真是天才。
良好的建築就是「以人為本」,充份看出一個人的內涵與修養,對環境的責任感。
